信報財經新聞
P37 副刊專欄 康和健 By 顧小培 2007-04-11
吃冬菇補身
多年前,當我尚在大學修讀細菌學時,除了上課和學習書本中的知識,我也有替一位免疫學的教授做研究助理,每天下課後,無償幫助他做實驗。在那個年代,免疫學尚屬萌芽期,做每一個實驗都像是在玩猜謎遊戲,趣味盎然。做義務助理可說是除笨有精,不但能「玩埋一份」,而且因為多了與教授接觸的機會,更賺到他一些無意中的訓導,得益不少。例如他曾說過,若要做一個出色的免疫學者,必須要磨利一把劍。什麼劍?化學也。因為化學是生物學的語言,就好像數學之於物理學、語文之於哲學。幸得教授點化,我才懂得繼而須主修一個化學碩士。
在化學的研究中,來來去去碰到的元素,不出百多個,而且當中不少是頗稀有的,也就是不常碰到。這些元素拼在一起,形成天下所有東西,可真玄妙。元素的組合,有一定的形態和模式,好比現實中男女相悅,有些一旦結合,牢不可破,像是《神鵰俠侶》中的楊過與小龍女,生死不渝;有的卻是各自水性楊花,動不動分開,好比段正淳,風流成性,到處留情。例如,本來化學性非常活潑的鈉(NA)和氯(Cl),一旦結合,成為氯化鈉(NaCl)(鹽)之後,便只會互相依偎,託付終生,不再有非分之想。人與人之間,憑的是情義;在化學中,元素內的生死扣,卻在於原子之間的結合力(Bond)。
再借用金庸《倚天屠龍記》的情節:張三丰教了張無忌太極劍法後問他:「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說:「已忘記了一大半。」同樣,學習化學不能靠硬記化學方程式,可得活學活用,更須眼原子之間的「力」。
有讀者問我,在化學課本上,不時在化學程式中見到六角形的「龜殼」,到底在顯微鏡下,能夠看見這些「龜殼」嗎?那些「龜殼」其實是「力」的路線圖,也就是上述結合力(Bond)的線路,是化學中學問的精髓。一些真菌(Fungus),例如靈芝、雲芝、冬蟲草、竹笙、木耳、冬菇、草菇,細胞的最外層都包含一個叫聚糖(Glucan)的結構。聚糖是一串串六角形的葡萄糖(Glucose)。假如它們之間是「左右手」相連,可能是澱粉(Starch)或纖維素(Cellulose);到底是哪一樣,視乎相連處是向外凸出或向內凹入。至於真菌的聚糖,連接處與別不同,不是「左右手」,而是「左手搭上右肩」,而相連處都是向內凹入,學術上稱為Beta(1,3)。身體中的免疫系統一見到Beta(1,3),會立即進入戒備狀態,故有人說靈芝、雲芝、冬蟲草能增加免疫,雖然昂貴,也要買來吃。其實,要省錢,大可吃冬菇,功效一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