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0日星期一

書下亡魂

馬生早前在信報睇到專欄,才知在農暦年前在執貨時被壓斃的,是青文書屋的老闆,他一生愛書,最後成為書下亡魂。他打的是吳家太極,我們是他的師弟妹。

《文匯報》

羅志華:遺下一倉書 2008﹣3﹣10

 春節剛過的2月18日,發生的那件慘劇,全香港的媒體都有報道。一名中年男性的屍體在大角咀一間分租貨倉被發現,死亡時間是兩個星期以上。被發現時,他被埋在二十箱書籍下面,這在後來引起很多朋友的猜測——他是被倒下的書砸死,還是受傷昏迷後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地無助死去?

 他叫羅志華,已經結業的青文書屋的老闆。

 關於青文書屋,1988年12月的《號外》雜誌寫到:「十年前,你要在香港找一些西方新思潮書籍——如Althusser,Gramsci,Foucault,Habermas等人的著作看,的確不是一件易事,事關市面上銷售英文書的書店只會訂來大批的大路貨,前衛尖端激進的著作不在它們考慮之列。如果不是馬國明辦了『曙光書會』,(中略),香港的思想界╱理論界便會顯得更為落後,趕不上潮流。一切都要感謝馬國明以及他的『戰友』。」

 曙光書會,後來成了青文書屋;馬國明的「戰友」中,羅志華是重要的一位,是他從馬國明手上接手了青文書屋。2006年9月,青文再也撐不下去,「暫時」結業,2008年年初,這個「戰友」在整理寄存的書時被壓死了。

追思會

 青文書屋是香港這座城裡的一個符號——香港有恆河沙數一般的符號,比如那些鱗次櫛比的廣告招牌,太陽下像長在水泥森林上的苔蘚,夜晚像精靈森林裡的焰火——在這符號之城,青文書屋是狂歡花火中的黯淡一瞬,是喧囂中的寂寞一刻,是狂野追逐中的回眸一望。珍貴卻邊緣的人文精神讓很多人來了又走,取得他們想要的書,留下書錢或是後來的同情。羅志華獻出了他的十九年生命時光,直到一無所有,然後香港從他身上搾出了最後一個寓言:書店老闆死在書丘之下。

 還好香港的讀書寫作圈子很小,圈子小的好,好在像一條小村,不是一家姓,卻有人情味。3月7日,羅志華生前的朋友在三聯書店創book cafe為他開了追思會。胡恩威設計的幕景,張大春從台灣寫來了輓聯,北京萬聖書店也開了一個corner紀念他。

文化的「臥底」

 香港三聯書店提供場地,有個原因是羅志華在最初入行時就是在三聯當店員。現場有個穿着三聯書店制服的鬍鬚阿叔說,羅志華過去就是胖胖的,花名是「肥華」,還有「肥雞」。當年書店禁止顧客帶飲料入場,有個阿姐卻拎着凍飲進來逛,鬍鬚阿叔讓羅志華去提醒她,羅說「好的好的」,卻不會開口,跟着那阿姐走了兩層樓,只會眼巴巴地望着。她被看得奇怪,但羅就是開不了口,直到她看到羅望着手中的飲料才明白過來。

 「羅志華就是這樣的人。」阿叔說。

 後來接手當了青文的老闆,他卻沒有因此變得「醒目」一點。馬家輝是追思會的主持。他說,曾拜託青文進一套《錢鍾書全集》,羅志華進了書,卻過了三個月也沒通知他。「大佬,你是做生意來的!那也是一千多元的書,你幫我墊的錢,不告訴我,怎麼把錢收回去?」

 直到青文結業那天,馬家輝跑去找羅志華聊天,才看到那套《錢鍾書全集》被放在角落裡。「他就無所謂地聳聳膊頭,熟悉的朋友都知道的那樣」。

 葉輝說,他想到《無間道》裡杜汶澤演的「傻強」,想到「傻強」給梁朝偉講分辨臥底的訣竅,「雖然羅志華不是『傻強』,但他是個『臥底』,文化的『臥底』。」

 文化的「臥底」?這真是個完美的模稜兩可的句子,是幫文化當臥底,還是在文化圈當臥底?我想是前者。羅志華的full time工作畢竟是書店老闆,《無間道》裡杜汶澤對梁朝偉說,差人扮臥底做事時不專心,眼睛總會看着別的地方,而羅志華真的不像老闆,連生意人都不像,他的眼睛總看着做生意以外的任何地方。游靜在追思會上的說話證明了這點。

 她通過青文出了書,「如果不是這樣,可能就沒有我後來的那些書。」兩個月前她還接到羅志華的電話,一如既往,羅一口氣講了十多分鐘自己近來遇見的「災難」和計劃重開書店的宏大藍圖,不容她插一句嘴。游靜明白他的意思——又是借錢。這次她乾脆說:「不如這樣吧,你是做生意的,我們就談生意,不要說借錢好不好?為什麼不把書賣掉?都賣給我好了。」他說:「好啊、好啊!我給你三折。」游靜說,不如五折咯。

 喂,這樣的「生意人」不是「臥底}是什麼?不單是「臥底」,還是帶着點傻氣的超級大「臥底」。

一個打七個

 電影裡,「傻強」中了槍,卻不知道就要死了,那時他的表情像小孩子又天真又迷惑。羅志華是不是天真我說了不算,不過他除了相信可以支撐一間開不下去的書店,還相信自己的太極拳可以一個打七個。

 和他練太極的師兄弟在台上,看着他在書店收銀機前抬頭一笑的黑白照片,說,如果他的身手那麼好,那二十箱書砸下來時他大概可以躲開吧。

 追思會上,洪清田說,人為了追求理想,就要打破既有的軌範。我把這句話推演下去,羅志華的不幸不僅是最後被自己鍾愛的書壓死,他相信心裡那幅藍圖本身就是不幸,因為那注定要打破在香港安身立命的基本軌範。他最後拮据到因為交不出電話費,連電話都被斷掉。有他生前的朋友說,也許他當時只是受了傷,如果電話能打通,說不定就能求救。

 這個聯想太殘酷。他的姐姐說,其實他走的很快,雖然正式報告還沒出來,但應該是一瞬間就結束了。

 有個叫Christian的女生,說她97年從澳洲讀書回來,看到曙光和青文,覺得「那就是天堂」,狂買書。開始很氣羅志華,因為這傢伙對人愛理不理,後來卻變得很熟。每次打電話,也是和游靜一樣,要先忍受十分鐘的羅式演說。羅志華對她說,青文還會再開的,政府又有了新的鼓勵計劃,會有一座樓讓他們開書店,他的藍圖已經設計好了。

 她越說越激動:「我現在每次經過灣仔油站那裡,都無法想像抬頭看不見青文了。我都在找他說的那間大樓在哪裡。政府不會又整蠱吧!」

 羅志華的姐姐說,整理他的物品時,看到了單據,他給朋友說起來的那座新的大樓,是觀塘創意藝術中心。


《經濟日報》By 蕭曉華 2008-03-10

懷念羅志華

  「不要怪責書,書也不過是因為貨倉的寂寞與陰冷才會崩潰,書後來的難過,其實與你,和我,一樣。」——詩人關夢南。

  愛書人不想放棄無人問津的書,不肯在經濟拮据時將之割價傾銷,只因他仍然有夢。書也好,人也好,早明白在香港經營二樓書店,擔子一定不輕。前年結業的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一直把積存的 20 箱書留下來,等待時機重新開店,可是,農曆年二十八卻不幸魂斷於書堆中。

  生於1964年,畢業後第一份工已在賣書的羅志華,上月 4 日在大角咀合桃街的貨倉整理書店結業後剩下的書籍時,被塌下的書壓死,14日後才被發現。對於他的意外死亡,文化界非常悲切、關注。也斯、小思、葉輝等 20 多位作家先後發表文章,稱他為殉書者、魂斷書堆的書癡、獨步的書魔術師。

  上周五,一眾好友為他舉行追思會,分享這位長年在書業奮鬥的愛書人的生平軼事,更打算日後替他出書,記下標誌着二樓書店啟蒙時代的青文文化。

書癡的夢

  集文史哲與冷門書類的青文書屋,80 年代是文藝青年的集散地。羅志華在 88 年接手經營後,一個人卻似有三頭六臂,包辦送貨員、店員、出版人、編輯等工作。不過,在別人眼中他不是個成功的經營者,「當年找他訂書,書到了,他也沒有急着找我付款取書套現。」文化人馬家輝說,「他永遠只會在擠擁的書店裏左搬右疊,務求騰出少許空間容納即將送抵的新書。」

  一生為書,為書而生,亡於書下,甚具戲劇性。追思會上,青文書屋的畫面重現眼前,綠底白字的書店招牌,還有羅志華在收銀機旁入迷地讀書、在走廊上上落落搬書的照片。以往,不少朋友都對他無序可言的書店格局戲言:「小心俾書壓死!」沒想到一語成讖。「他練拳習武,怎麼就無法施展拳腳功夫,撥走那壓着他的書呢?」他的太極師兄許朝英說。

  他的姊姊羅清華說,弟弟一直以「吳知」的筆名在網站「華山論劍」發表文章,是「元老級」網友。不過,他從不會為自己著書立說,反而更在沒錢交租的時期替作家韓麗珠、謝曉虹等出書,「結果著作如《寧靜的獸》和《好黑》獲得文學雙年獎,他特別高興。」葉輝說。

  青文結業後,羅志華不願把書割價傾銷,因期望書店他日能捲土重來,「近期翻閱弟弟的文件,發現他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租了一個七百多呎的單位,並已付四千多元租金,準備再開青文書屋。家中又買了 4 部新電腦,用來為作家出書,他的夢想計劃是真的!」羅清華說。


《明報》By 蔡惠華 2008-03-08

拮据守書屋「沙漠締綠洲」羅志華老友滿席致敬

死於書堆中的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一生愛書如命,經濟拮据仍堅守書屋,為的是推動讀書文化。一群與羅志華相熟的文化人昨晚舉行追思會,分享他生前的點滴軼事,向他作最後致敬。羅的胞姊羅清華面對喪弟之痛,仍欣慰地說: 「是他為香港這個文化沙漠締造了點點綠洲!」她坦言不會讓弟弟遺下來的書變成廢紙,正考慮如何處理弟弟的「命根」,延續他推動文化的精神。

代客訂貨從不催促取書

「青文」前年結業時,最後一名顧客是文化人馬家輝,他昨晚主持追思會時笑言平日稱呼羅為「傻華」,因傻華從不催促已訂貨的顧客取書。馬家輝憶述他曾要求羅志華協助他訂取一套錢鍾書全集,但傻華付錢取貨後卻一直沒催促他前來買書,他忍不住責罵對方: 「你不是做生意的嗎?」傻華依然故我,聳聳膊頭一笑置之。

由找作者、編輯出版以至發行都一手包辦的羅志華,身為老闆卻不善經營,令經濟陷於窘境,間中更要向找他出版書籍的作者借錢,但羅志華仍然堅持下去,書店結業後,他將剩下的書籍搬到大角嘴貨倉,夜間便在貨倉席地而睡。日夜奔波,身體也捱壞了,他閒時愛練習太極鍛煉體魄。

胞姊:不會讓「命根」變廢紙與羅志華一同練習太極的好友、宣道出版社長許朝英笑指羅志華耍太極功架十足,有一次在書展上碰見他,兩人即大談太極,羅更忘形得連客人也懶得招呼,斥令客人「你自己睇啦!」許說: 「他就是這種人,投入去做一件事,別的都不再理了!」羅清華笑說,在追思會上才知弟弟生前有如此多老友。她表示,法醫指其弟頸骨折斷,疑因滑腳倒地致命,死狀甚為安詳,籲愛惜羅志華的文化人不必心翳。死者已矣,她盼望一眾文化人繼續從事文化事業。

44 歲羅志華於年廿八(2 月4 日)在大角嘴合桃街貨倉整理書籍期間,疑遭20 多箱塌下的書本壓困,失救致死,直至兩星期後大廈看更聞到惡臭報警,始揭發羅死於書叢中。

明報記者蔡惠華
羅志華的胞姊羅清華感激一眾文化人對其家人的支持及關懷,並盼望他們能將弟弟推動文化的精神伸延下去。

約80 名文化人、作者、好友,昨在中環三聯書店為羅志華舉辦追思會,因座位不敷應用,部分人要在後排站立,一起分享與羅志華相處的點點滴滴。


《明報》By 鄭依依 2008-02-21

他的黑色死亡。一個理想主義者羅志華(1963-2008)

文╱鄭依依

編按:一個理想主義的辦書人,一個不現實的離世方式,但其實現實的折騰比誰都受得多受得重。各方與之合作的作者文字人說他念他,世紀版及後將陸續刊登作者們寫他、寫青文、寫書店與書業的樂與哀的文章。

當周二報上說,一名45 歲男子,在斗室的貨倉被堆積如山的廿箱書籍與物件壓死,已逾兩星期,那已難以辨認的屍首屬於羅志華時,文化人如葉輝,都不肯相信那是前年結業的青文書店那憨厚的負責人。

縱然貨倉地址、人物年齡描述非常接近,已經百分之九十九符合,還剩百分之一機會,葉輝仍希望羅志華只是像以往沒有通知便外遊,譬如跟隨太極師傅到了意大利吧。

大家都希望見到這位青文書店末期經營者回來吧。雖然經營不善,也斯仍然懷念耿直的他,一股傻勁的為文化出版事業貢獻,包括95、96 年間,他為青文主編的「文化視野叢書」。「雖然編者都是義務協助,但都知道書店財政緊絀而不好意思追欠稿費,但我知道他有出版武術書,以幫補文化書籍的出版。那是九十年代,並沒有很多出版社願意出這樣的書,他卻是很難得的支持者。」葉輝說。

洛楓:完全信任作者

剛在去年底憑青文首次出版的《飛天棺材》得到雙年獎的洛楓,也念記11 月最後一次聯絡羅志華:「那是雙年獎頒獎禮當天,他託我們代領獎項。」即使財政困難,羅志華仍不問回報出版文化評論、詩集、小說;洛楓還讚賞他完全信任作者、編者,從不妄自刪改稿件,締造書業裏罕有的完全自主空間。

馬國明:被書壓着很痛苦

共處十多年、在同一舖位經營曙光書店的馬國明,更痛念着他被壓書堆的那段時間,定是很痛苦吧?馬老闆記得他一年四季全天候無休的困在店內,唯一一次外出、也是馬老闆最難忘的二人不分彼此同流汗的經歷,便是七、八年前,青文與曙光合作在會展辦書展,為了減輕成本合租貨車,可是書店與書展性質不合, 「搬了五十箱書去,又搬回四十五箱回來,然後爬上青文那道長長的樓梯。」後來馬老闆因中風結束曙光書店,便把業務都交託羅志華代理。

因採訪而跟羅志華相熟的潘詩韻,更念記他對朋友的情義:她曾提出想找一套高居瀚的圖冊,青文結束後,羅志華便記在心裏,還以很低價錢售書予她。「他經過灣仔,也總會致電相約碰面,說話都直腸直肚;青文結業但青文出版的書得雙年獎,他也很高興。而且我從不覺得他有放棄過出版,可算是為文化事業做到最後吧。」

葉輝:這樣的事業,這樣的結局

而葉輝更慨嘆,羅志華本是樂觀的理想主義者,才會在商業社會做這樣的文化事業,是非常了不起的功德。「他仍一直抱着夢想,還說着要買Xerox影印機出版詩集,如當時我們一起出《詩潮》那樣。」

雖然羅志華最後的日子仍很吃力維持貨倉租金,但原定於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春天開幕時搬過去,將文學出版的事業延續下去。「他只是出版人,而非作家,並不會揚名、得到任何好處的。但正因為他是理想主義者,總是很樂觀看事情,不懂得去計較利益。雖有些事務性的事處理不好,但除了他這樣的人外,還有誰會自資出這樣一大堆的文學書?若他這十多廿年來,不是做這樣的事業,怎會是這樣的下場?」

2 則留言:

匿名 說...

名符其實,一生也為理想獻出,是難得,還是唏噓?

傻四 說...

是活出自我,讓自己活得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