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8日星期一

牛奶與痰

信報財經新聞
副刊專欄 康和健 By 顧小培 2007-10-08


  除了「大良炒奶」,還有順德人佐粥時吃的「牛乳」,中式烹飪中用到乳類製品的,好像並不多。當然,腐乳並不是乳。外國人,尤其是在歐美的,則是無乳不歡。比方,英國人在煮羊腎批(Lamb Kidney Pudding)時,會把那些去了皮及中心部分(Core)的鮮羊腎,先浸在牛奶內一段時間,用以闢腥;美國人喜歡吃的漢堡包牛肉餅上,通常都放一片芝士;意大利人更不用說了,薄餅(Pizza)上面蓋滿了Mozzarella芝士,吃意大利粉時亦然。此外,西餐後的小吃,縱然不是選擇一碟各式各樣的芝士,也會是含有大量奶油的甜品或雪榚。  為什麼外國人那麼喜歡奶類製成品?這誠然是體格的原因。有人說,大部分有色人種都有乳糖不耐症,亞裔有約90%、非洲裔和美國原住民有約70%、西班牙裔有約50%;而白人則只有約15%。另一個可能是誤打誤撞的原因,乃是乳類例如牛奶和芝士中,有大量含糖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以瞞騙細菌。

  是這樣的。細菌在入侵細胞之前,必須要有一個「落腳」點。由於細胞膜上有各種包含糖的蛋白質接受體,細菌因利成便,「看見」了糖,會「附」在上面。因此,若食物包含了一些糖基化(Glycosylation)的蛋白質,便可以兜走很多細菌,減少食物中毒的機率。在這方面,雞肉是一個例子。很多人吃了七成熟的雞肉,會因而肚屙,因為雞肉內往往有一種叫Campylobacter Jejuni的細菌,它們能憑一種偵察糖基的能力,找上腸壁上的上皮細胞。所以,下一次烹調雞肉,不妨先過一過「牛奶河」,可借用牛奶內的糖基化蛋白質除菌。還有,每一種哺乳類動物,都會透過母親的「乳」,把營養傳送給初生的寶寶;同時可以借乳內大量糖基化了的蛋白質,盡量「攝」走嬰兒腸胃內的細菌。不過,以人類而言,若太早用其他動物(例如牛)的奶代替母乳,由於此奶不同彼奶,很容易令嬰兒產生抵抗力,導致長大後對食物產生敏感。

  從一個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用牛奶去「排毒」,有點像用痰兜住肺腔中的細菌。肺組織最外的一層細胞(叫上皮細胞)表面布滿了一種叫Mucin的蛋白質,形狀像一支支的樁柱,一段外露,豎立在細胞上,另一段藏在細胞內。由於外面的一般蛋白質含有糖分子,因此可以黏住很多細菌;之後,細胞只須切斷這一段蛋白質(有點像蜥蝪自斷尾巴),就可以將那些細菌驅離細胞。至於那一堆被剪斷了的蛋白質,便是我們很熟悉,叫「痰」的東西。為什麼有些痰呈黃色?那是來自一些殲滅細胞奮力攻打細菌時分泌的武器(叫)。所以,若發現孩子的痰突然多了,便是一個要注意家中空氣質素的訊息,或者,是時候去戒煙了。


----------------------------
昨晚睇《一擲千金》,玩者"黃啟發"的兩位兒子,都不幸患上了腦葉酸缺乏症,今日睇蘋果,翻兜2兄弟的"舊聞"(蘋果呢排的新聞真係好差),話:外國有研究指,乳製品會令體內腦葉酸抗體含量增加,小兄弟二人早前已戒掉朱古力、雪糕、芝士等奶製品,嘗試阻延病情惡化。

黃啟發一家四口blog: http://hk.myblog.yahoo.com/wongkaifat/

他們一家的故事故然教人感動,但這段新聞,與顧小培的文章, 令我另有"啟發"---- 不要以為牛奶營養高,BB不能不喝; 奶類製品副作用不少,還是少踫為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