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星期二

Pulp Fiction by Ukulele

又回復那段每天都讓自己好忙好忙的日子,當一個人grounding做得不好,唯有讓自己飄浮得精采一點吧。


這段ukulele很厲害....還有,那節奏,很像現時的我。





2012年5月27日星期日

政策制定中的一路思索──寫在文化部成立前夕(龍應台)

source:http://www.udn.com/2012/5/18/NEWS/NATIONAL/NAT1/7100634.shtml

《編按》馬英九總統第二任期即將在五二○展開,文化部則在次日正式揭牌。內定首任文化部長、現任文建會主委龍應台,首度就文化部的願景發表專文,特交聯合報獨家刊出。



龍應台即將出任首任文化部長。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盧振昇攝影
文化部要做的事情真多:它必須創造環境,讓這個國家裡每一個藝術家、文學家得到心靈奔放、才氣煥發的機會。它必須建構機制,讓流動如水、明滅如星的創意得以凝聚,得以專注,得以永續,從而成為國家的品牌,人民的榮耀。它必須有前瞻力,制定計畫,讓思想的內容、文化的價值、種種難以固化的抽象概念轉化為經濟的產值,然後讓經濟的紅利回頭來灌溉創意的土壤,使內容更深刻,價值更雋永,猶如雨水重新回到花園。
可是,文化部更核心的責任,其實在於它怎麼面對國民。

讓經濟紅利 回頭灌溉創意

國民是誰?是中小企業裡每天拚搏的老闆,是饒河街夜市裡叫賣的商販,是精神病院裡逐漸康復的病人,是正在獄中的服刑者,是開家庭美容院的陸籍配偶,是臂上有「反共」刺青的老先生,是那被迫或選擇從事性交易的婦女,是大城市明星學校裡的學生,也是偏鄉離島人口外流的農村漁村裡的孩子。

所謂文化部,就是一個文化資源的分配者。像一個農人,往哪裡犁田、撒種、施肥,哪裡的作物就可能欣欣而長。我在思索的是:如果認真地看待國民文化權這件事,我們過去做了多少,欠了多少?怎樣的機制可以讓文化資源真正地滲透進入台灣七千八百三十五個村落?文化權如同政治人權和社會參與權,不是有錢人的特權,不是中產階級的標誌,文化權是國民的基本人權──這個基本的承諾,實踐的具體步驟是什麼?

捍衛文化權 資源凝聚成國力

同時,資源必須如何用在關鍵的支點上,才能讓文化力真正匯聚成國力?以出版業為例,大家都知道它必須從傳統產業轉向電子化,出版社必須轉向一源多用的經紀制度和國際運作,那麼政府的著力點必須在整個產業鏈的哪幾個環節?台灣以源頭創意知名於華人世界,可是創意源頭必須和產業模式與市場結合,才有競爭力。育成、補助、貸款、創投,如何整合?

不能不思索的是,傳統的文化政策思維,有沒有發現台灣社會的基礎結構已經悄然發生深層質變?譬如人口結構,台灣在民國九十九年的總生育率已經降到零點八九五,翻譯出來,就是說,民國一零五年以後,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在一一四年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從「高齡化社會」變成「高齡社會」,法國花了一百二十六年,美國花了七十一年,台灣花了二十四年,但是,從「高齡」邁入「超高齡」,台灣只花了短短八年的時間。

我們已經在連夜編列一零二年的預算了,那麼民國一百零五年──不就是明天早上了?

解條例死結 吸引國際人才

我在思索的是:一百零五年,六十五歲以上的「熟齡」國民將有三百一十一萬,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三點三。這龐大的退休人口中,很大的比例將是人生最後的「黃金十年」。我們必須創造什麼樣的制度,可以充分照顧到他們的文化生活?什麼樣的機制,可以將這「黃金十年」轉化成文化的人力資源?退休的美術、音樂老師、有經驗的公務員,如果給予完善的辦法,會不會願意進入醫院、監獄、孤兒院,去奉獻愛心和專業,進入鄉村,用藝術去輔導文化造村?

轉折點一百零五年,十四歲以下的人口,只有兩百九十四萬七千人。我在思索的是,文化部要創立什麼樣的文化環境,這些「個個都是國之珍寶」的孩子們才有可能成為創意充沛、素養深厚的台灣公民?我們要解開哪些條例的死結,制訂哪些文化法規,才能吸引國外的文化創意人才湧入台灣,填補永續經營台灣的隊伍?

兩岸文化交流 更從容開闊

我常被問到兩岸交流的問題。問題裡,總藏著某些看不出的意思,總有點緊張。

我在思索的是,我們能不能更從容一點,更開闊一點,更自信一點?

文化交流,起點不是兩岸,是國際。

德國有歌德學院,瑞典有瑞典協會,韓國和日本都成立了海外的文化中心。專做國際文化交流的法國文化協會一年的預算額度就是台幣一千七百億。我在思索的是,如果這些無「內憂外患」的國家都投注如此巨大的資本在做國際交流,處境艱辛如台灣,我們該重視文化外交到什麼程度?

文化部應該打破國對國的傳統交流觀念,盡其所能地協助民間團體積極地各自去建立國際聯繫,更應該爭取外交部的協助,媒合台灣的各個地方政府文化局與外國的機構建立多邊文化交流系統。藝術家、作家、學者的交換平台可以大幅擴充,公私立博物館的全球連線可以盡量提升,尤其是南方視野的完整建立,更是重點,這包括在文化上對東南亞的重視,對澳洲和紐西蘭的深入,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體思維的南方眼光。

101年文化部 踏出歷史一步

兩岸的文化交流,能不能跳脫六十年的「國共鬥爭」和「海峽兩岸」政治角力的框框,也放在這樣三百六十度的視野中去看呢?我知道兩岸之間有很多的商業談判要做,譬如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落實措施,譬如影視及音樂產業和圖書出版產業的條件磋商,中間充滿困難,因為兩個社會制度差異極大。我們當然擔心,一個開放社會和一個權力集中的社會原本就立足點不均衡,我們對於強大的民間社會不能,也不會,用國家的力量去要求。但是,我在思索的是,我們對於台灣這個開放社會的文化的韌性,對於台灣這個公民社會長年累積出來的素養以及那份素養所蘊含的「力道」,是不是可以多一點從容和自信?

這幾天台北的天空連日陰霾風雨,街頭也浮動著焦躁不安和種種的情緒,但是,文化部就在這樣的空氣中出現了,正好是民國一百零一年。它的出現,不是一個偶然,因為這樣一個文化基礎大工程的建立,是有多少人,花多少力氣,用多少深刻的思索,一代一代接棒而成的。

台灣文化部成立,之所以華人世界高度矚目,是因為,一個以文化主體為思維,以文化專業為職責的文化部成立,代表的是,台灣在深耕民主的努力課程裡,又樹立了一個里程碑。雖然是小小第一步,卻有千鈞之重的意義。


【2012/05/18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2年5月26日星期六

人民日报警示中国经济大萧条被封杀

source:http://www.canyu.org/n49909c6.aspx

[日期:2012-05-24] 来源:参与 作者:洪深


(参与2012年5月24日讯)凯迪网昨日(2012年5月23日)披露:《人民日报》警告中国进入经济大萧条被封杀。

帖子说,《人民日报》海外版22日刊出《“三驾马车”有些失灵》报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教授认为,今年中国“三驾马车失灵”——“出口、投资、消费”这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全面犯病:出口方面,因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外需不足,加上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进口原材料上涨,这三座大山也影响着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使出口明显萎缩,难以扭转;投资方面,前几年4万亿元投资已结束,与房地产有关的投资也在萎缩,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消费方面,股市、房市下跌,通胀空前,大家的财富效应在减弱,消费意愿也随之减弱。而政府的“稳增长”策略又因“控楼市”之矛盾而进退两难,难以落实。这就导致全国经济惯性下滑过快,中国将进入经济大萧条。这一消息解读了温家宝何近日匆匆在湖北召开六省防经济下滑紧急会议。

奇怪的是,如此对国内有重要警示意义的要文,《人民日报》不仅只在海外版冷发表,而且国内无一媒体敢于转载,只有香港文汇报对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可见,人民日报对中国将进入经济大萧条的警告,一出来就被国内封杀。

网民痛斥:这一事态肯定与六四将临有关。六四前夕,南海连自己喉舌的有关经济危险的善意警报也封杀,可见其专制到何等飞扬跋扈无微不至!又可见其虚弱得何等弱不禁风杯弓蛇影!网友“温水煮华雄”跟帖讽刺:因为伟光正明白,其“三驾马车”的实质是:贱卖资源、低价密集劳动力、掠夺社会财富。这样的“三驾马车必然在短暂虚胖后,迅速骨瘦如柴,病入膏肓。

2012年5月24日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冬青之母」病逝 享年104歲

source: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23/16360810

【本報訊】中大山頭滿是她的足迹,她是「會走路的植物學百科全書」,是冬青科植物權威,研製出治療感冒的「三冬茶」,這位「冬青之母」胡秀英教授昨晨離開人世,享年104歲,留下三萬件植物標本,將於以她命名的標本館展示,讓後輩可投入這位女學者孜孜不倦的研習世界。
與胡教授相識40多年的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李賢祉表示,她於昨日凌晨2時,因肺炎導致腎衰竭,於威爾斯親王醫院離世。中大昨表示十分哀傷,將舉行悼念會,並籌辦喪禮,詳情有待落實。

將設植物標本館
李賢祉說,胡教授一向十分健康,「佢以前通山跑,三年前仲有爬山(研究植物)快過我哋」;她又一直未言休,「退休後仍每日返研究室,呢幾年都係自己搭車,同學生逼校車,唔使人幫;學院開放日,佢每年都親自做講解員」。
胡教授30歲時喪夫,之後一直獨身,生前一直居於中大崇基學院宿舍,由兩名菲傭照顧。近兩年身體開始轉差,出現吞嚥困難,半年前首次有食物掉進肺部,感染肺炎入院,痊癒後又再發生同樣情況,但也康復過來。
去年12月胡教授搬到老人院居住,方便有更好照顧。李說,10日前她又再因食物渣入肺,導致肺炎,「但呢次佢對藥物、抗生素都冇反應,兩日前醫生幫佢注射嗎啡,好 peaceful」。
胡教授一生致力研究冬青( holly),400多種冬青中,四分三由她命名,因此她被冠以「 Holly Hu」之名;81年在本港尖山首次發現的一種竹樹,由於只在尖山和中大校園發現,取名為「秀英竹」,以表揚她對植物研究的貢獻。
李表示,胡教授搜集了三萬多份植物標本,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已啟動成立「胡秀英植物標本館」,設於新建的生命科學大樓,準備籌款約1,000萬元,可惜太遲,未能趕及在她在世時成立,建館計劃仍會繼續。
胡教授01年在港台節目《傑出華人系列》訪問中說過她為何醉心研究,「我的研究是逼出來,別人問我問題,我不能回答,得一一弄清楚。弄清楚要花很多時間,我便索性再多花一些時間把它寫出來……我走遍山野海邊,為的是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

胡秀英生平簡介
1908年 2月26日江蘇省北部徐州農村出世
1926至33年 入讀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1937年 獲廣州嶺南大學生物系碩士學位
1946年 獲哈佛大學 Radcliffe學院獎學金赴美國深造
1949年 取得博士學位,並受聘於哈佛大學進行植物學研究
1968至75年 出任中大崇基學院高級講師,教授植物學,其間參與中大中醫學院三冬茶研究,至1975年榮休
1981年 一種香港獨有並僅見於尖山和中大校園的竹樹品種首被發現,被命名「秀英竹」,以表揚胡的貢獻
1999年 任中大中醫學榮譽講座教授,同年中大將三冬茶發展成產品出售
2001年 獲頒銅紫荊星章
2002年 獲頒中大第一屆榮譽院士
2012年 5月22日逝世,享年104歲

資料來源:中文大學

悼﹣胡秀英教授



她是香港之寶。

Quote from:http://www.cuhk.edu.hk/ipro/020506c-3.htm

胡秀英教授為國際著名的植物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榮譽講座教授、崇基學院資深導師及美國哈佛大學安諾樹木園(Arnold Arboretum)榮休高級研究員。

胡秀英教授於一九三三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女子大學,一九三七年於嶺南大學完成碩士課程,並於一九四六年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是中國首位獲 Radcliffe 學院獎學金到哈佛攻讀博士學位的女學生。一九四九年取得博士學位後,胡教授受聘於哈佛大學進行植物學研究逾半個世紀。一九六八年,胡教授返港出任崇基學院生物系高級講師,繼續其對香港植物的多樣性研究工作。胡教授歷任南京中山植物園顧問、廣州華南農業大學榮譽教授、深圳仙湖植物園顧問,以及自一九九九年開始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榮譽講座教授。

胡教授雖年逾九十,仍孜孜不倦,採芝擷英,積極研究,著作不斷。胡秀英教授致力於研究植物分類學,製成及鑑定的標本多達十八萬五千份,發表超過一百六十篇專題論文。胡教授是冬青科、金針屬、泡桐屬、菊科、蘭科等植物的世界權威學者。

自六十年代至今,胡教授對促進香港中文大學在植物學及中醫藥科研方面貢獻至鉅。胡教授幾乎踏遍香港所有山嶺及海岸,採摘超過十八萬五千多種植物標本,在中大生物系成立標本室,惠及本港以至內地的大學及科研機構。胡教授亦積極推動中大的中藥研究與發展,於七十年代已促成「中藥研究中心」的建立;中大近年籌備成立中醫學院,胡教授亦貢獻良多。此外,胡教授參與中大中醫學院教研人員進行的「三冬茶」研究計劃,獲得香港工業署贊助八百多萬港元,研究成果已發展成產品出售,造福市民。香港特別行政區於二零零一年向胡教授頒授銅紫荊星章,以表揚胡教授畢生對植物學及中醫藥研究的卓越貢獻。

她是世界各地的搶手學者,但她選擇了留在香港,回饋香港,貢獻華人社區。

記憶中的她,每天都專注將植物分類,對萬物也懷著好奇之心,雖然知識豐富,但並不會對任何後輩露出半點瞧不起的眼神,她的心,只希望透過對植物的研究,改善人類的生活。簡樸的生活,清淡的茶飯,只要給她放大鏡,顯微鏡,筆,紙,她就可以做到應做的事,該做的事。小小的腦袋,裝的知識比我們多十倍。那些年,她跑上山,臉不紅氣不喘,比我們二十歲的學生還要快,步履輕鬆,我實在汗顏。想知道何謂只問耕耘,不問收鑊,只需看胡教授工作,你便會明白一切。她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義,為好多人的生命添註意義。

除了是一位可敬學者,她也是可親的老人家。一年農暦年,我們和另一位博士老師field trip,老師帶了孩子一起,胡教授就硬要塞一封紅封包給小朋友,這是老一輩對後輩疼鍚的禮儀,這情景,到今天還歴歴在目。

今天,她離開了。但願她在天國一方,充滿她喜愛的植物。

這兩天,很多名人走了。或者是在2012末世降臨前,要把好人都接走,RIP




2012年5月20日星期日

梁文道之狐狸尾巴露出記

一個拉布,拉走很多人的遮醜布,現型了。民主黨?唔使點講啦。曾鈺成是其一,梁文道是其二。

SUNDAY, MAY 20, 2012

梁文道:其實不明白
【蘋果日報】拉布的最後一晚,立法會門外有兩批目標截然不同的群眾,一批支持拉布,另一批反對拉布,雙方各自喊叫,偶而互相叫陣。見慣這種場面的記者很懂得在這裏頭找故事,於是就有一個鏡頭對準了其中一名反對拉布的中年漢。記者問他:「你覺得拉布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這漢子倒也老實,儍儍笑道:「其實我們都不是很明白」。

每回建制派發動人海戰術,我們總是能遇見這些形像,神情迷茫言語不清的老人家,人云亦云但又不知其所以然的師奶麻甩佬。由於對手不乏年輕人,很容易形成新老對抗的世代之爭的印象,所以這回他們也找來一群或者染着金髮或者目光不善的小伙子,可惜還是被人發現,這些少年一樣「不是很明白」。因此每一趟建制派的群眾動員都得遭人訕笑,要不是罵他們利用無知老弱,就是說他們「群埋爛仔」。

其實我們都不是很明白,招來這些群眾的人到底在想什麼。難道他們不曉得其中埋藏弱點,早成媒體遊戲的慣性獵物?難道他們不曉得只要有幾個這樣的例子,建制派和「反智」、「無知」、「利益交換」這些字眼的關係便更形鞏固?我尤其不能明白的是,這些老人小孩何其無辜,你怎能忍心推他們出台任人嘲辱?金毛不一定是飛仔,老弱也未必無知,只不過他們恰好不知道這個行動的底蘊,於是在鏡頭下便被固定成可笑的對象了。

我永遠不能忘記多年前的七一,為了騷擾遊行,建制派租下維園球場搞聯歡派對。那天台上一群中年女性正在扇舞,動作純熟,看得出是久練有功,而她們滿臉歡悅,應該是高興苦勞終有展露人前的機會了。忽然遊行隊伍之中有人按捺不住,朝着舞台高聲喝罵。我看見一位女子僵住了笑容舞步,非常愕然;我今天只是來跳舞的,為什麼罵我?其實我們都不是很明白。

..................

來自fb,Q爺的評語

Chak Fun Lai

梁狼當政,文人無道,曲學阿世,文過飾非。在大陸混飯吃的文人,面對少數派和民間以拉布對抗強權,不仗義執言也還罷了,還為做媒反拉布搵食的小腳色說項,企圖轉移視聽,混淆是非,用心之誅毒,令人齒冷。可嘆八十後見識少,竟以此類文痞為偶像楷模,難怪媚俗傳媒吹之捧之,樂此不疲。人間何世?香港淪落至此,共業有以致之。


Chak Fun Lai

愛國思想和民族主義真的是思想病毒,要做一個獨立思考、自由的香港人,第一樣要做的就是丟掉你那不知所謂也莫名奇妙的愛國情懷,才可做個勇敢的香港人。

2012年5月19日星期六

感別人所感

做人,有時要設身處地去想想別人的立場、感受,不要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批判別人。

還記得「電車男」電視版頭一集,女配角給電車男男主角撞跌了一把梳,當電車男拾起那梳子,打算遞給女配角時,那女的反應像是遇到傳染病人般,一臉恐懼的跑開了。很誇張吧?!

近日,公司來了一位男同事,今天午飯,我坐在他旁,我深深明白女配角的感受....


﹣﹣﹣﹣﹣﹣﹣

今天看到一位網友說要和老公分開,雖然大家很愛對方。很多人回應,叫她三思...其實,其他人沒經歴過她的一切,又憑甚麼去勸阻她。

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轉了不吃肉2個月,是不方便,但心更踏實了。一個人的活動,也可以習慣下的。




2012年5月18日星期五

沒有最黑暗 只有更黑暗

2012年5月17日
是曾鈺成生日
是毓民,大舊,長毛打拉布後,鄭家富加入的第二天,工黨加入幫拖的首個凌晨
是曾鈺成粗暴宣布要終止辯論,將議員滅聲

曾鈺成,是事件的主事人,有片為證


曾鈺成的橫手案
00:30 曾:喂,Pauline呀(秘書長),等陣就郁喇。
01:02 秘書長遞紙仔給職員
01:15 職員將白紙遞給黃宜弘(其後黃中指一直望大門,等某人回來)
02:48 黃中指步向目標人物﹣葉國謙
03:48 黃中指拿著那張白紙密令,照讀

曾鈺成,生日流流做埋啲咁陰質手段,將香港推至無底深淵,小心這是你最後一年生日。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世事就是無常

以為是兩個人的事嗎?從來也不是。

要如何與朋友交代?那種連周遭認識的人都習以為常的事情,要怎樣表達給他們知,事情有變了呢?

門票,無端端又多買了一張,找誰去看?

突然想起這首歌,是與非,誰又真的關心誰。

2012年5月8日星期二

是非

有人就有是非,尤其在工作環境,一個爭名逐利的地方,怎可能沒有閒言閒語。

如果我還年輕,或許會將是非看得很重,很上心;但都出來打滾了那麼多年,工作環境也轉過很多,事情的重要與不重要,難道還分不出。

或許,交換情報對於職場求存是很重要,我會選擇,你喜歡便說給我聽,聽過後,我不會再傳出去。而那些話,傳到自己耳中,又有幾多成真,幾多成是經過修飾,或許連傳話的人都不清楚。

日子一久,誰是人誰是鬼自有分曉;其實有時冷眼旁觀,看到同事在一間小小的公司都要對周遭的人小心計算,實在很可憐。我相信,做好眼前的工作,對得住自己及公司給的那份糧便夠了。那人工,只買下我的時間,我不需要賣掉人性。即使真的有一天,要被迫離開這場所,上天也自有安排,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