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食魚翅 損陰德 -陳雲

2010年3月9日

歐洲古人有一格言:「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觀其食而知其人也。舊時有些講究的茶樓或烹飪節目,高掛「飲和食德」的匾額。「和」就是飲食多樣,陰陽調和,不偏食;菜式君臣調和,不顛倒主次。所謂「德」,就是飲食要符合天地的自然規律(時令)、人體的生理規律(健康)和社會的倫理道德(不虐殺、不滅種)。

生物絕種 罪大惡極

為口腹之恣而虐殺生靈,違背飲食之德。我不持素,但一貫不食矜貴難得之物,尤其是野味或瀕臨絕種的生物,後來知道漁民捕捉鯊魚,要生割魚翅而將鯊魚丟下海痛苦而死,即使去了喜慶宴會,也不忍食魚翅了。

近年,由於內地經濟繁榮,很多富人喜擺排場而大食魚翅,鯊魚在濫捕之下,很多品種幾乎絕迹,香港也有不少公營機構也警覺起來,規定公費飲宴要將魚翅剔出菜單。

正所謂「眼不見為乾凈」,三月六日在《蘋果日報》看了港人在菲律賓潛水度假拍回來的鯨鯊受害片段,流出淚來。該鯨鯊被漁民活生生割去背鰭以及側鰭之後,丟下海中掙扎,眾人發現,愛莫能助,只好救回岸上使之休息,死得安樂些。

我也不大怪罪於那些漁民,反而中國人誘使貧窮漁民殘酷殺生,才是造孽。當然人家也可反駁,漁民不捕捉鯊魚,便難有額外收入,然而鯊魚居於食物鏈的頂部,鯊魚絕種了,魚類生態破壞,海洋物種不再豐富,最終也影響漁民生計的。捕捉其他瀕臨絕種的魚類,如藍鰭金槍魚(吞拿魚)、野生鮭魚(三文魚)、龍躉、鯨魚之類,純以漁業整體生計考慮,也是不划算的。

貴價食材反映風俗粗賤

以前,海中鯊魚眾多,魚翅不算貴,富人也有品味,飲宴也不標榜翅參鮑肚之類。後來社會富裕,興起奢靡之風,酒樓為了取得高價,飲宴便多了魚翅,今日連快餐廳也標榜有魚翅食譜。於佛法而言,食用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如魚翅、大海斑、龜蛇等,有如誅殺一族,惡業甚大,極損陰德。殺害生靈已是罪孽,殺害一族僅存的生命而令該族絕種,其罪當如何?

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晚年,祖國遇上滅族之災。拘薩羅國(Kosala)的琉璃王率兵攻打迦毘羅衛國(Kapilavastu)的釋迦族(Shakya)。佛陀弟子大目犍連,自誇神通第一,請纓要救釋迦族,被佛陀勸回:你能變走釋迦國,或者用掩眼法阻擋琉璃王,但你能變走釋迦族的惡業麼?」

原來一萬五千年前,釋迦族是漁民,一度竭澤而漁,放乾湖水捕魚,殺滅整個水族。水族輾轉輪迴,成了琉璃王的族人,由是宿世冤孽,冤冤相報。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生萬物,非以養人,人類盜食於自然,也要盜亦有道。未能食素,而要食肉,即使是不見殺、不聞殺及非己殺的所謂「三凈肉」,也要選人類養殖的,或是不虞絕種的動物。香港很多富人時興信奉佛教,也應發揮影響力,無謂傷害生靈,使之絕種也。

香港的茶樓菜館要牟取巨利,便以名貴材料做菜,食客也不願為尋常材料而功夫到家的菜色而付出高價,餐廳裝潢之雅致也少有考慮,可見現今香港飲食風氣之粗賤。往昔的薑葱煀鯉魚乃是秋冬時令菜色,美味滋補,上世紀八十年代仍可在小菜館或大牌檔食到,如今的菜館都以鯉魚價賤而烹調功夫精細,不能向食客取價,便不做此菜,只能自己在家烹調了。食貴價材料而不懂得欣賞烹飪功夫與飲食氣氛,恰好顯示此地民風粗陋,暴發之人仍未脫離貧賤。

飲和食德 功在後世

《朱子治家格言》有云:「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近日有些電視節目,向觀眾介紹以魚翅、野生龍躉等瀕危物種烹調的菜餚,還標榜「吃得豪等於吃得有品味」的格局,既不合世界潮流,也傷害中華古風。

移風易俗,飲和食德,要眾人努力,尤其是富有之人,為自己為子孫,應知惜福行善,在飲宴菜單剔除魚翅之類的罪孽食物,鼓吹食材尋常而烹調精細的菜色,舉手之勞而積德後世,何不為之?

沒有留言: